免费发布广告
当前位置:首页 全部新闻 综合坚守15年的拉面哥,如今却“死”于自媒体!

坚守15年的拉面哥,如今却“死”于自媒体!

  • 2021-03-03 11:45:05
  • 来源:
  • 编辑:佚名
  • 0
  • 0

一碗面能做到多少年不涨价?

一位来自山东的大叔告诉我们,15 年,而且只卖 3 元一碗。

在山东临沂费县,梁邱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

但最近几周,这个小镇却因一名卖面的师傅引来了上亿人的关注。

无论刮风下雨,梁邱集市每一个拉面摊位都异常热闹,人声鼎沸,摊位被前前后后围了七八层,足有数百人。

人群中心站着一位皮肤黝黑的大叔,他往往会先提起一袋面粉,倒入缸内,而后保持直立的站姿,双手埋在缸里一阵揉搓。

之后拿着和好的面转身回到案板前," 嚯 " 的一声,一个长条状的面团被用力甩在案板上,随后拉出细条状的面,放入沸腾的锅里。

一天下来,他能用光 5 袋面,一袋重 50 斤。

这样的一碗面,他只卖 3 元,一卖就是 15 年。

这位师傅是这么解释的:觉得农村人" 都是出大力的,赚钱不容易 ",不好意思涨价。

憨厚的外表、实惠的拉面价格,让这名摊主走红,被网友冠以 " 拉面哥 " 之名。

而原本用来供顾客休息的区域,如今摆着一个小台子,台子上架满了各种各样的直播机器,有相机、手机、三脚架等。

同时,现场还有网友在航拍,甚至有网友拿着大喇叭在直播。

在数百名围观直播的网友中,排起了一列近二十人的队伍,他们从各地过来赶来,在当地附近住了一晚,就专门为了品尝这一碗拉面。

甚至现场甚至有人挂起了 " 征婚 " 的启事,还有人专门过来摆摊做起了小生意。

与此同时,在抖音上,上百个直播间实时直播拉面哥的动态,有些观看人数超过 13 万人,在主播的带动下,嘉年华等礼物频频出现。

甚至许多冒名者也开始出现,并在直播中呼吁粉丝打赏,带动起了 " 拉面哥突然知名度高了,是有背后推手在操作 " 的议论。

这些突如其来的关注和骚动,将原本宁静的小镇和拉面哥有条不紊的生活,卷进了漩涡中心。

01

拉面哥的原名叫程运付。

他出生于 1982 年,今年 39 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因为家里穷,结婚时,1100 元的彩礼钱妻子还回了 600 元,当时家里还欠着外债,两口子过得十分拮据。

为了还债,程运付通过亲戚学的拉面手艺,干起了拉面生意。

但天不如人意,他第一次出摊就生意惨淡,一天下来总共卖了不超过 10 块钱。

回到家后,他没有气馁,他想人们赶集累了总要吃点东西填肚子,一碗清汤佐以简单调料的素面只卖 3 元,加上鸡蛋卤味搭配也不过五六块钱,持续做下去,肯定会有生意的。

就这样,两口子开始日复一日地支摊子,无论风雨都坚持出摊,一过就是 15 年。

在外人看来,他们平时话不多,但不怕苦、不怕累、热情、实在。

程运付从心里把顾客当成自家人,总是笑呵呵的,喊人也亲切,从来都是 " 兄弟 "" 妹妹 "" 婶子 "" 大娘 "。同时,他做的面味道也好吃,面条筋道,卤入味,且价格实惠。

靠着口口相传的名声,客人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

在忙不过来的时候,甚至老主顾都会主动帮忙,摆碗、端面 ……

在《新时报》的采访中,他说最开始卖面的时候,面粉 30 多块钱一袋,后来面粉价格涨了,考虑到成本压力,两口子便商量试着涨钱。

可一听说一碗面不卖 3 块钱了,来吃面的婶子大爷们都要走,程运付心里过意不去,便把他们喊回来:" 我还按原价卖给你。"

自打这时起,他跟妻子商量,只要物价不暴涨,就维持原价,什么时候都不涨价。

但紧接着不好的消息传来,肉价又上涨了。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程运付最初的 3 元拉面是有肉的。

可后来面对暴涨的肉价,坚持卖 3 元他实在赔钱,他就寻思着跟来吃面的人商量,不放肉了,但面的量多,行不行?

很多人都表示 " 没问题 " 后,程运付照做了。

现在,他卖出的一碗面里都盛了足足半斤的面,即便是不额外加卤味,也能让下力气的人吃饱。

刨去成本,如今他的一碗 3 元拉面利润只有四五毛。

但对于这一切,他反而挺满足的。

图源:新时报

为了能够不涨价,程运付还特意跑到县里买了两个大冰柜,里面全是他出摊用的冷冻食材,从而避免中间商赚差价。

程运付心里明白,做人不能忘本,他有今天全是靠乡里乡亲扶持的,农村人收入低,赚钱不容易,一块钱虽然不算多,但对他们来说,钱难赚,哪怕贵一点点就舍不得吃。

他甚至笑称自己的面是 " 高端 " 的,这个面摊,实现了他想让乡亲们 " 少花钱吃好面 " 的初心。

他说:" 我是从苦日子过来的,想让老百姓吃到便宜的拉面。"

而因为十几年风吹日晒,虽然 1982 年出生的他总被人问 " 五十几了,孙子多大了 " 这类话。

拉面是个体力活。和面、揉面、拉面所有的程序都是手工,且全部由程运付一人负责。一天拉出 500、600 碗的面条,对体力是一种极大的消耗。

加上十几年出摊,风吹日晒,他已经皮肤黝黑,皱纹都比同龄人明显,腰板也因为长期弓着身子拉面而佝偻。" 以前走路怪直的,自从做拉面,腰都直不起来了,有点驼背了。"

而原本他就想这样一辈子平平淡淡地做下去,但谁曾想到最近被路过的人录下来,发到网络上让他一夜爆红。

而对于程运付在网络的爆火,村里人给予最多的评价都是:" 好人有好报 "。

02

程运付出名后,很多人专门跑到当地来吃他做的面,有市里的,省内的,还有安徽的、上海的、江苏的、甚至远在广东的 ……

后来,除了慕名来吃拉面的,还多了一些做直播的网友,和他合影、拍摄短视频素材。

一开始,程运付刚开始表现得很高兴和坦然。

毕竟大家都来捧场,对他的生意来说是一种支持,他也很感谢网友们的关注,并且热情地招待大家,称:" 不管你是从哪儿来的,只要来山东,我们就是一家人。"

他还害羞地跟大家分享自己的追星梦,希望有机会能跟自己的偶像刘德华见一面,请他吃一碗自己亲手做的拉面。

在看了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失孤》后,他为此还加入了 " 宝贝回家 " 寻亲组织,成了一名志愿者。

他甚至会喊着到家里直播的人把镜头对准他手机上的志愿者群,里面有寻家孩子的信息。他觉得如果这样能让更多人知道,也不枉是一件好事。

那时,他对这些前来拍摄的人没什么抵触,他觉得每个人目的不同,就 " 姑且当他们不存在 "。" 他拍他的,我拉我的面,只要不影响来喝面的人,怎么都行。"

但时间久了,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涌入费县,从十几个变成了上百个,拍摄地点也从集市延伸到了程运付的家中。

其中不乏一些短视频博主,架起长枪短炮,成天堵在他家门口拍摄,围堵得水泄不通。

这开始让他感到压力倍增。

2 月 27 日,正月十六,在临沂费县关阳司大集上,很多经常光顾程运付拉面摊的老顾客发现,本来应该正常赶集出摊的程运付,突然 " 消失 " 不见了。

这十几年,除非刮风下雨或者家里有事,他基本上都会出摊。

之后老顾客们给程运付打电话才知道,他一大早就躲到了亲戚的家里。

究其原因,原来是前一天是元宵节,数十个网友在他们家直播到了凌晨 12 点多,第二天早晨五点多的时候,他刚准备出门赶集,发现已经有好多人守在了他家门口。

网友和记者整日堵在家门口,一出摊来的不是买面的老百姓,却是一圈圈的摄像机 …… 这才吓得他跑到了亲戚家。

程运付陷入了一种 " 有家不能回,有面不能卖,有摊不能出 " 的困境。

不仅如此,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的网友,也对程运付所在村庄产生了影响。

从各地开车过来的网友,把村里的路堵得连骑电动车都过不去,以前宁静的小山村变得嘈杂不已,当地村子的交通目前已经濒临 " 瘫痪 "。

对于这些老邻居街坊,程运付感到很抱歉和愧疚:" 我只能说声对不起了。"

更让他心累的是,像雪花一般的冒名者开始在网络上冒出来。

几天前,程运付找了当地几位主播,在他们的直播间里反复强调,他本人没有在任何平台有账号,后来他仍不放心,便特意在抖音平台发了一条认证后的视频。

" 冒名者 " 太多了,万一打着他的旗号卖假货或者骗人,那后果不堪设想。

而在开通抖音账号短短三天后,他的账号就积累了 150 多万粉丝,两条视频的点赞量超过 500 万。

对于如此之大的粉丝规模和背后的掘金潜力,他却异常地显得很抵触," 不想火,我真不想火,别人都说我出名了,可我真不想出名。现在的情况确实让我很烦恼,还是过平凡的生活更舒坦 ……"

他想告诉网友的是,钱来之不易,要珍惜,而对于那些在直播里说要把打赏的钱转给他的,他不会要,至今也没有收过任何一笔钱。

" 别人都说我火了,但是在我心中,我就是一个农民,卖拉面的,火有什么用,卖拉面最重要的还是老百姓对我的认可。"

在程运付眼中,靠双手劳动挣来的钱才是最踏实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除了靠真真实实的辛劳得到的成果,其他都是浮云。

03

这两天,同样被 " 架 " 到风口浪尖上的,还有回到村里的 " 小马云 "。

" 小马云 " 真名范小勤,家在江西吉安严辉村,他父亲残疾,母亲天生智障,奶奶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是十里八乡 " 著名 " 的贫困户。

2015 年,有人将范小勤的照片上传至网络,因长相酷似马云,引发了汹涌的流量,媒体、爱心人士、网红机构、生意人蜂拥而至,连家门口的水泥路都被碾坏了。

父亲范家发不懂人们为何疯狂,他认为读书才是儿子唯一的出路,因此谢绝了很多上门的人,表示不会 " 卖 " 儿子。

转折发生在 2017 年,来自河北的 " 刘老板 " 向范爸口头承诺:如果范小勤考上大学,会供他读完大学;如果考不上大学,就让他到自己公司里工作," 绝不反悔 "。

随后,范小勤被刘老板带至石家庄求学。

说是求学,其实范小勤的主要任务是为刘老板赚钱——他被带着全国各地到处跑,以吃大餐、住豪宅、漂亮保姆贴身照顾为噱头,换取流量,并开始参与一些商业演出,在网络大电影里露过脸,甚至还和冯小刚合过影。

范小勤变成了 " 小马云 "

有人传言,他的出场费已经涨至 6 位数,但澎湃新闻的一篇文章里曾提到,在范小勤成为 " 网红 "5 年后,父亲范家发仅存了8 万元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注意力总是来得快,去得更快。

在被围观、被消费长达 5 年之后,小马云 " 流量 " 殆尽,曾经发誓 " 绝不后悔 " 的刘老板,于今年 1 月,将他送回了江西老家。

" 小马云 " 又变回了范小勤,喧闹似乎该沉寂下来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另一场围绕着 " 范小勤 " 的狂欢,又开始了。

短视频平台上,一夜间又冒出无数个 " 小马云 " 账号,将镜头对准范小勤在农村生活的日常——

有人拿出一张 100 块钱的纸币,范小勤不认识,只说这是两个鸡蛋。

有人问他,1+1 等于几,他知道等于二,但问到 2+2,他只伸出了 3 根手指。

有人干脆把一个装着水果的红色塑料袋甩到范小勤头上,告诉他," 你没用了,你不能赚钱了。"

但有人起了个 " 阿里 " 的头,范小勤就会马上跟着唱 " 阿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 ",或者大声念着," 不怕京东、拼多多,就怕我永丰小马哥。"

" 表演 " 完之后,范小勤还会习惯性地喊 " 大家好,我是小马云,我爱你们 ",并伸出手来,讨要红包

有人发现范小勤腿上有 " 针眼 ",结合他的身高、智商,质疑被注射了抑制生长的激素,马上就有人贴出医生的诊断书,表示范小勤患有矮小症,并且是智力二级残疾。

有人喷消费范小勤的网红和经纪公司,为了赚钱无底线,也有人反驳,如果不是这些 " 烂钱 ",范小勤的生活会更糟糕。

" 被命运选中 " 又 " 被命运抛弃 ",人们对范小勤的关注与唏嘘,再一次变成了滚滚而来的 " 流量 ":一条最早拍摄范小勤的视频,点赞已经超过 8 万;一场范小勤只出场了两三分钟的直播,有超过一万人在看;还有人信誓旦旦地表示,年底有公司会与范小勤签约," 签三年,税后 300 万。"

生活滑向了另一场 " 闹剧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范家 " 打卡 ",不堪其扰的范爸带着范小勤 " 失踪 " 了。

扑了个空的人群只得拿起手机,拍下范家门前的田野,镜头略过,皆是浮躁与贪婪。

尾声

2010 年,新周刊将年度传媒网站的荣誉颁发给了 " 新浪微博 "。

彼时,微博以更平民、更快速的优势迅速崛起," 互联网赋权 " 让每个人都拥有了观看和表达的机会,"围观改变中国" 成为庙堂之中的热议话题。

随后,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抖音、快手、B 站、小红书 …… 互联网 " 高速公路 " 为每个人提供了表达的机会,人人都能创作,个个都是自媒体。

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表达的时候,创作的门槛,已经没有了门槛

为了流量,他们可以肆意窥探别人的隐私,也可以毫无底线地抹黑、造谣,蹭别人的 " 流量 ",鼓自己的钱包

流量汹涌而至,越来越多的人,被迫成了 " 被围观 " 的猴子。

" 大衣哥 " 朱之文,每天被镜头 " 围追堵截 ",成名 10 年,没有一天是清净的。

" 窃 · 格瓦拉 ",一出狱便被网红机构盯上,他拒绝了百万年薪的邀约,回家种起了菜。

" 流浪大师 " 沈巍,经历了一年闹哄哄的日子,最终还是决定 " 退网 ",重新回到大街上流浪。

还有曾经的小马云,现在的范小勤,以及不堪其扰的程运付 ……

流量来时,无数人涌向他们,犹如吸血一般,吸附在他们身边。

流量散去时,他们马上会被无情 " 抛弃 ",只留下一地鸡毛。

我不相信,这样的围观能够改变中国。

我希望平台能做好监管,严厉打击这些蹭热度的账号和直播间。

我也希望大家都学会举报,任何营销性质的、博关注的、污蔑的账号,都给它举报到无处藏身。

我还希望未来,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为无止尽的窥私、造谣者,上一堂生动的法制课。

而现在,我只希望范小勤不用再贴着别人的身份标签,过上正常的生活,而拉面哥能正常出摊,他的老主顾们能继续享用 3 元一碗的面。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新闻仅为传播即时消息为目的,不确保内容准确或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有错误或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联系邮箱:info@idomedia.ca

赞(0)

网友留言评论

2条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300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