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3月31日发表《拜登团队拥抱欧洲政策缺乏内容》的文章,作者为美国前助理国务卿韦斯·米切尔,作者认为,美国新政府加强与欧洲的联盟是必要和正确的。但是,拜登政府可能错将改善关系的社会舆论当作战略成就。一些表面上的胜利使它不必扮演坏警察的角色,但就实际成果而言,几乎等于零。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上周的欧洲之旅被赞为跨大西洋联盟关系的舒缓恢复。正如传统观念认为的那样,经历了特朗普总统执政的四年虐待和忽视之后,新政府必须把恢复与盟友的友好关系作为对欧政策的首要目标。
对欧政策有三个缺陷
问题就在这里。加强与欧洲的联盟是必要的和正确的——实际上,考虑到应对中国,深化美欧关系刻不容缓。但是,拜登政府可能错将改善关系的社会舆论当作战略成就。事实上,美国在欧洲的政策需求不是赢得好感,而是盟友政策的具体结果,从而巩固西方作为即将到来的与中国激烈竞争时代的一个整体的战略地位。把跨大西洋友善当作目标而非具体结果,这样做可能有损推进远大目标,原因有三个。
首先,乔·拜登的策略认定美国的行为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华盛顿成了必须作出补偿的愧疚者。它在欧洲的明确目标大多围绕美国纠正某些它……自身造成的已知过失。实践当中,这已转变成了一系列开局让步: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定,提出重返伊朗核协议,放弃美国对数字税的抵制,取消对欧洲产品的关税,诸如此类。即使政府确实打算采取这些措施,它也代表着是在浪费特朗普执政时期累积起来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可在预设条件的情况下用来确保欧洲在贸易、能源政策或防务开支方面作出让步。
其次,拜登的策略似乎基于这种假设:即美国的重新接触政策,仅仅凭借政策本身,就能促使欧洲人作出有利于美国的政策变化。这是认为特朗普的行为是跨大西洋融合的主要障碍的观点的必然逻辑结果,消除特朗普因素并添加魅力,盟友就会跟随美国。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事实:特朗普时期美国与一大批欧洲盟友(包括英国、波兰和希腊)的双边关系得到了大大改善。当欧洲人不愿听从特朗普的要求时,原因与他们当年不愿跟随其前任贝拉克·奥巴马一样:因为他们认为那样做不符合自身利益。事实上,可以肯定的是,某些情况下,比如防务开支,特朗普的策略取得了较好成果。新政府也许会意外地发现:在其开局魅力攻势结束之后,欧洲几乎并未比过去更为支持美国的目标,如果有的话。
再次,如果拜登的策略变成美国降低要求盟友进行必要政策改革的压力,那么事实有可能证明它将事与愿违。华盛顿在欧洲的两大最高战略目标——让盟国不那么容易受到俄罗斯和中国压力的影响,并把它们拉入美国和亚洲友好国家联盟以应对中国实力——最终将要求欧洲人在很多情况下必须去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危险在于,拜登政府在努力“消除特朗普因素”时,只能勉强接受主要是视觉上的胜利——一些不成熟的会议,美国与欧盟的一些峰会以及恢复气候协定和伊朗协议。这些表面上的胜利使它不必扮演坏警察的角色,但是就实际成果而言,几乎等于没有。
从四个标准衡量融合
这并不是说政府不应争取与盟友融合,当然要融合。但是,它的目标应当是在具体的战略成果方面的融合。它的衡量标准首先是:
一个实际上更接近美国而不是中国的欧洲。虽然布林肯在布鲁塞尔声明这并非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但实际上就是。毕竟,北约的欧洲成员是美国的盟友,不是中国的盟友。到2024年,政府应当在北约的战略和平台上牢牢树立应对中国的目标,并制定全面的美国-欧盟战略日程,涵盖数字规则一致化。
一个能够更好地自我防御的欧洲。虽然拜登2月份在慕尼黑安全会议演讲中没有提及责任共担问题,但是美国迫切需要欧洲为应对俄罗斯承担更多责任,以便美国能够将更多军事注意力聚焦在西太平洋。到2024年,政府应吸引或劝说最大的防务落后国意大利、荷兰,尤其是德国,让它们全面遵守2014年威尔士峰会的承诺,包括防务开支至少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政府还应有一个与新的地缘政治现实匹配的升级版北约战略概念。
一个与美国进行公平经济竞争的欧洲。虽然新政府取消了特朗普对欧洲公司征收的大多数关税,但是惹恼美国的原始问题,比如欧盟较高的规定和非关税壁垒仍然存在。到2024年,政府应成功说服欧盟不再保留大大高于美国的农业关税,不再单单对美国技术公司区别对待。
一个远离竞争对手轨道的南欧和中欧。虽然新政府将促进民主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核心,但是仍然有一大批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是政治上不堪一击的国家,美国必须在那些地方开展外交、军事和经济接触。
关键是,对盟友的礼让,只要获得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成果,那就是有价值的。即使最坚定的大西洋主义者也必须始终牢记:所有联盟,包括那些他们理所当然地最为珍视的联盟,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促进国家利益的手段。这些联盟,以及美国对它们的政策,必须以结果加以评估,而不是以氛围和良好意愿来评估。
3月25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拍摄的视频画面显示,美国总统拜登在华盛顿白宫举行的记者会上讲话。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新闻仅为传播即时消息为目的,不确保内容准确或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有错误或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联系邮箱:info@idomedia.ca
网友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