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日本外务省旗下“国际交流基金会”发布了一份业务成果评价,这在中国互联网瞬间掀起轩然大波。
这份报告上写着,2008年至2016年期间,共有144人(73名个人和71名团体成员)被邀请赴日参观考察项目。
获得日方好评的包括:国内若干影响力媒体专栏评论员、南开大学副教授熊培云,“天才少女”作家蒋方舟,记者段宏庆,经济记者马国川……
于是有网友根据日方好评描述进行查找,发现了这些受邀者所撰写的关于日本的文章,如何兵《日本法官为什么从不腐败》,熊培云《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段宏庆《日本为什么那么干净》,马国川《我为什么如此关注日本》。
这样曾经在《读者》《青年文摘》等常见的鸡汤文,大量描述了日本的美好、有秩序、有礼貌、工匠精神……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虚假的泡沫被戳破,事实上日本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并不如文中所宣扬的那样美好。
“国际交流基金会”发布的消息,使得网上一片哗然:这不就是“收买”中国公知的证据吗?
“这是文化交流”
对于网上的指责,被提到名字的人多未发声,目前只有蒋方舟给予回应——她确实是收到日本国际基金会的邀请,以及每月约2万人民币的补助,才前往了日本,但目的是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且是公开正常的文化交流,而且一同前往的还有做乡村教育和适老环境改造相关的学者和老师。
而据日本官方公开的最新数据,到2019年的时候,该项目累计邀请人数达到196人,其中个人105人、团队人数91人。
这真的是文化交流吗?
根据公布的数据来看受邀者的身份,这些“大V”们的统一之处在于,都不是研究日本问题的专家,只在某些圈子存在公共舆论影响力。这些平民化的“大V”,被日本当作了公共外交的宣传方向。
这些人有粉丝,在自己的圈子里有舆论影响力,日本就通过拉拢他们,邀请他们赴日或者给予“补助”的方式,使得这些人“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在舆论宣传上说好话,进而在其粉丝面前进行对日本积极正面友善的宣传。
这就是日本外宣方式之一,通过平民化“大V”的影响力形成民间基础,进行公共外交达成民间好感。
由于疫情的缘故,中日之间民间互动大大降低,而因为中日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造成了必然冲突,如日本领导者倾向于亲美遏华,这使得总体氛围肯定会变化。“国际交流基金会”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美其名曰为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事业,增进各国对日本的了解,从而为日本创造良好和谐的国际环境。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成功了,确实有受邀者说了日本的好话。
何兵:《日本法官为什么从不腐败》“我打听:日本法官腐败吗?他说,自我记事以来,没听说过。”
熊培云:《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如果认真学习日本的社会建设,日本将是一味良药。”
段宏庆:《日本为什么那么干净》:“与中国大陆垃圾焚烧厂周围环境脏乱、空气中散发着刺鼻味道完全不同,这个垃圾焚烧厂毫无异味,甚至比东京市区的很多建筑还要干净整洁。”
马国川:《我为什么如此关注日本》:“日本从被迫打开国门到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书写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多少风云人物活跃在这段历史中,壮怀激烈,成败兴亡,难道不值得追寻吗”
实际上,在过往的历史来看,不乏被金钱诱惑、文化入侵而丧失气节最终卖国的人。中国公民袁克勤在担任北海道教育大学教授后,从事了对华间谍活动,其子袁成骥在网络上煽动请愿为袁克勤叫屈。前人民日报主编马立诚著有《仇恨没有未来——中日关系新思维》等书籍,声称没有南京大屠杀,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最终叛逃日本。
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受邀者都不爱国,限于对日本获取认知的局限,也就是说,这些受邀者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日本想让他们知道的。而反过来说,这些受邀者反而认为,自己所描述的就是自己真实的所见和感想,不存在“拿钱办事”,被渗透卖国。
国外宣传的“双标”
反过来看,我们国家的公共宣传并不够。明明新疆就开放在那里,那些反华政客和学者却能因“新疆人权”“中国威胁论”等虚构的言论来抹黑中国。
两次在新疆访问旅行过的法国作家马克西姆·维瓦斯在驳斥西方谎言时,却受到了非议和谩骂,他认为自己不是支持中国,是支持真相,但他依然遭到了批判甚至威胁。所以,关于中国的谎言还在被不断重复,在闭环之中影响公众。
而在自称自由的美国,享誉国际的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华裔教授陈刚因未能向美国能源部披露在中国工作和获得的奖励而被起诉、以“间谍调查案”逮捕,如罪名成立,最高可判处20年监禁、25万美元的罚款。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新闻仅为传播即时消息为目的,不确保内容准确或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有错误或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联系邮箱:info@idomedia.ca
网友留言评论